發布時間:2020-04-03 瀏覽量:0
國務院召開會議,專家稱希望通過干細胞療法等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在臨床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29日15時在北京國二招賓館東樓三層中會議廳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治療與患者康復有關情況。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王貴強主任:有一些新技術、新療法,通過診療方案的更新充實到治療中,包括恢復期血漿治療、血液凈化治療、干細胞、抗病毒等等,我們實時在更新。希望通過這些新技術新療法的應用,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在臨床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科技部:正積極推動干細胞等先進技術用于危重癥患者治療研究
3月6日下午,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說, 正在積極推動干細胞、單克隆抗體等先進技術用于危重癥患者治療研究。
官方發聲:干細胞治療8到10天可達治愈水平,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獨特的優勢!
中新網客戶端3月17日電,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張新民17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研攻關組第一時間啟動了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臨床研究應急攻關項目。
結果顯示,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患者安全、有效,能夠使重癥、危重癥患者呼吸困難很快得到緩解或者停止加重。在臨床表現、呼吸功能、影像檢查等方面均實現好轉,一般8—10天可以達到治愈水平。另外,干細胞對于肺纖維化進程的阻斷以及促進肺部損傷修復的作用,顯示其對于防止肺纖維化、改善患者遠期預后具有獨特的優勢。
來源:人民網、中國新聞網
間充質干細胞救治危重新肺患者項目,已被重慶市列為干細胞應急攻關研究項目
近日,在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駐武漢泰康同濟醫院,該院重癥一科主任蔣東坡救治團隊傳來好消息,他們自2014年即在國際上率先開展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研究,并將此科研成果應用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臨床救治中,已獲成效。目前,該項研究已被重慶市列為干細胞應急攻關研究項目,將展開2019-nCoV肺炎的臨床救治及相關研究,項目由徐祥教授和蔣東坡教授牽頭負責。
其中10例重癥新冠肺炎患者采用此療法治療后,相關生命體征指標、全身炎癥反應指征和多器官(如肺、心和腎等)功能等均有了比較明顯的積極變化和改善。
干細胞藥物臨床再獲批!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CDE)顯示,又有一款間充質干細胞新藥申請獲得臨床默示許可(受理號CXSL1900124),用于治療激素耐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截止目前,CDE相繼受理12項干細胞藥物臨床試驗申請,共有多款干細胞新藥申請臨床研究批件(IND)獲得了臨床默示許可,其中三款采用圍產組織(臍帶和胎盤)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2款采用脂肪源性干細胞,適應癥分別為激素耐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膝骨關節炎、糖尿病足潰瘍。
新增五家醫療機構的四個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完成國家備案!
王福生院士來到火神山醫院,開展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的專題講座。據悉,卞修武院士和王福生院士會一直堅守火神山醫院,與戰斗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一起并肩作戰到最后。目前,根據兩位院士的授課內容,臨床已積極調整了治療方案。托珠單抗、恢復期血漿、間充質干細胞等一些先進的治療方法,已用于臨床,并取得成效。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新冠肺炎的臨床研究已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的緊急專項,由王福生院士牽頭。
來源:中國軍網
重大進展!相比于CAR-T細胞,CAR-M細胞可能更有效對抗實體瘤
嵌合抗原受體(CAR)T(CAR-T)細胞療法已引發血癌治療變革,但在治療實體瘤方面面臨挑戰。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也許有一種替代T細胞療法的方法來克服這些挑戰。他們的研究表明對巨噬細胞一種吞噬體內入侵者的免疫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可能是開發有效治療實體瘤的細胞療法的關鍵。他們能夠證實這些經基因改造后表達CAR的巨噬細胞(CAR-M)可以殺死實驗室人類樣品和小鼠模型中的腫瘤。
來源:生物谷
科學家首次揭示細胞焦亡的抗腫瘤免疫功能
3月11日,北大化院應用化學系劉志博研究團隊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邵峰研究團隊共同于《自然》雜志在線刊文,揭示少部分的腫瘤細胞發生焦亡,就足以有效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進而激活T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來源:中國科學報
間充質干細胞(MSC)治療新冠病毒肺炎顯療效!抗炎細胞療法remestemcel-L計劃在中美歐澳同步評估。
Mesoblast Ltd是一家總部位于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生物技術公司,該公司是同種異體(通用型)細胞療法的全球領導者,致力于開發以細胞為基礎的再生治療產品。近日,該公司宣布,計劃在美國、澳大利亞、中國、歐洲評估其同種異體間充質干細胞(MSC)候選療法remestemcel-L治療由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癥(ARDS)患者。該公司正在積極與政府和監管部門、醫療機構和制藥公司商討實施這些活動。
來源: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