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3-13 瀏覽量:0
前言
INTRODUCTION
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覆蓋全身,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約占個體體重的16%。其外層表皮可抵御病菌入侵,防止水分流失;真皮層含血管、神經等,能感知冷熱、疼痛等刺激,還為表皮提供營養。同時,皮膚參與體溫調節,通過出汗散熱,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穩定。

因為皮膚在人體的外層,所以很容易遭受外傷性破壞,尤其是燒傷。燒傷會嚴重破壞皮膚的這些功能。輕度燒傷可能使皮膚屏障受損,增加感染風險;中重度燒傷時,皮膚的保護、感知和體溫調節功能近乎喪失,大量體液滲出,極易引發感染、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對生命健康構成極大威脅。
燒傷不僅是身體上的重創,更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心理創傷。傳統治療方法在面對大面積或深度燒傷時存在諸多局限,難以快速有效覆蓋創面,易引發感染,感染控制難度大;自體皮源有限,常需多次手術,增加患者痛苦與風險;對深度燒傷創面修復效果欠佳,易留嚴重瘢痕,影響外觀與功能,還可能出現功能障礙等并發癥,而間充質干細胞的出現,為應對燒傷帶來了曙光。
(一)促進創面愈合
多向分化能力: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多能性,可分化為皮膚細胞、血管內皮細胞等,直接參與受損皮膚組織的再生,補充因燒傷而受損或死亡的細胞。
分泌生長因子:能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刺激血管生成,為燒傷部位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加速愈合。
調節炎癥反應:燒傷后炎癥會加重組織損傷,間充質干細胞可釋放抗炎細胞因子如 IL-10 和 TNF-β,抑制免疫反應,減輕炎癥,創造有利于愈合的環境。
抗氧化與抗凋亡:通過激活 PI3K/Akt 信號通路減少燒傷創面氧化應激,保護細胞免受熱損傷導致的死亡,促進細胞存活和組織修復。
(二)改善燒傷預后
減少瘢痕形成:間充質干細胞有助于分泌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等細胞外基質蛋白,并可抑制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活性,使新生成的皮膚更接近正常皮膚的結構和功能,減少疤痕的形成。
臟器功能支持:間充質干細胞在臟器功能支持方面也前景廣闊,包括對于燒傷以后的心血管的支持、肝腎功能的支持、心肺功能的支持等,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風險。
多項臨床研究案例證實了間充質干細胞在應對燒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18年,發表在《中外醫療》雜志上的關于新鮮羊膜聯合自體角膜緣干細胞移植治療29例急性重癥眼表燒傷療效觀察結果表明,干細胞聯合手術治療急性重癥眼表燒傷,對減輕炎癥,縮短病程,重建眼表及減少并發癥起到關鍵作用。
2020年,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完成《人胎盤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燒傷患者中厚供皮區創面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項目備案,是國內第一個獲批的干細胞治療燒傷臨床研究項目。
(一)聯合應對方案的探索:間充質干細胞可以與生物材料結合,開發出具有更好效果的復合制劑。例如,將間充質干細胞與水凝膠、膠原蛋白等生物材料結合,制成可用于創面修復的凝膠或敷料,不僅可以為干細胞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還能促進干細胞在創面的黏附、增殖和分化。此外,間充質干細胞也可與傳統的燒傷治療方法,如皮膚移植、藥物治療等聯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提高效果。
(二)個性化應對方案的推進:隨著精準醫學的發展,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如燒傷程度、年齡、基礎疾病等,制定個性化的間充質干細胞應對方案或會成為趨勢。通過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選擇最適合來源的干細胞、劑量、使用方式和應用時機等,以實現最佳的效果。
面臨的挑戰
盡管間充質干細胞在應對燒傷方向具有一定的臨床前景和潛力,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一)應用標準化:間充質干細胞及其衍生物應對燒傷時最佳使用途徑、劑量等尚未形成統一標準,不同研究的方案差異較大。
(二)細胞來源和質量控制:不同來源的間充質干細胞在生物學特性和應用效果上可能存在差異,且細胞的分離、培養、擴增等過程需要嚴格的質量控制,以確保細胞的活性、純度和安全性。
當然現有的臨床研究積極向好的反饋,干細胞可以促進創面愈合,為燒傷、燙傷、各種難以愈合的創面應對帶來希望。此外,隨著科研工作者們對干細胞治療皮膚損傷項目的不斷深入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干細胞會造福更多的燒傷患者。
【注】文章內容旨在科普細胞知識,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了解行業前沿發展動態,不構成任何應用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