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2-26 瀏覽量:0
前言
INTRODUCTION
“炎癥”一詞,談及并不陌生。長期的慢性炎癥反應可能會給身體帶來一系列的影響,導致細胞和組織的持續損傷。例如,病毒性心肌炎可能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細菌性腦膜炎的膿性滲出物可能引發顱內壓增高,甚至威脅生命。更為嚴重的是,炎癥還與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包括肥胖、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以及腫瘤等。
《自然》子刊上發布過一篇闡述炎癥與衰老關聯的文章。衰老的特征是全身性慢性炎癥,并伴有細胞衰老、免疫衰老、器官功能障礙和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衰老細胞分泌的因子,被稱為衰老相關分泌表型(senescence 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 SASP),可以促進慢性炎癥,并在正常細胞中誘導衰老。
同時,慢性炎癥加速了免疫細胞的衰老,導致免疫功能減弱,無法清除衰老細胞和炎癥因子,形成炎癥與衰老的惡性循環。
另外有研究顯示,炎癥對造血干細胞(HSC)功能會產生長期影響。
德國腫瘤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炎癥刺激會導致HSC功能的不可逆損傷,即使在小鼠炎癥恢復后一年,HSC的功能也無法恢復至炎癥發生前的水平。更為嚴重的是,時間上不連續的、散發的炎癥對HSC功能的損傷可以累加,導致HSC出現一系列分子以及細胞水平上的衰老。
這項研究還揭示,炎癥對HSC功能的損傷不需要持續性的炎性信號,并且這種損傷是不可逆的。研究團隊發現,經過多輪炎癥刺激的小鼠,其HSC的造血能力顯著下降,并表現出明顯的髓系造血偏移,這是造血老化的一個明顯特征。
同時,這些小鼠的HSC表觀遺傳學年齡大于其實際生物學年齡,說明炎癥刺激加速了HSC的衰老。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在抗炎領域具有獨特的優勢
間充質干細胞發揮應對作用的機制是多方面的,一般來說,這些細胞被認為能夠使損傷組織在劇烈炎癥的狀態下形成平衡的炎癥和再生微環境。
當間充質干細胞處于炎癥環境中,它可以通過釋放各種介質,如免疫抑制因子、生長因子、外泌體、趨化因子、補體分子和各種代謝產物,來協調局部和系統的先天和適應性免疫反應。
目前根據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調控能力,科學家們正在大力研究其在各種退行性和炎癥性疾病中的應用潛力。下面我們就對間充質干細胞在疾病應對中的進展進行簡單介紹。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GVHD是由于移植后異體供者移植物中的T淋巴細胞,攻擊受者體內同種異型抗原所導致,其主要見于骨髓移植后。根據移植后發生的時間分為急性和慢性。
急性GVHD發生在移植后百天之內,主要影響皮膚、胃腸道和肝臟,是移植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并發癥之一。慢性GVHD是白血病造血干細胞移植后宿主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主要因素。
間充質干細胞在患者中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最早證據來自GVHD的研究。體外注射的MSC在局部炎癥微環境中獲得免疫抑制特性,從而治療了一名患有類固醇耐藥性和環孢霉素耐藥性IV級急性GVHD的男孩。
腎臟疾病
根據柳葉刀雜志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全球患有慢性腎病的患者人數高達7億,并且有123萬人死于慢性腎病,其中,中國患病人數約為1.35億。占全國人口的10.8%,近年來,我國腎臟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間充質干細胞已在臨床治療腎臟疾病中取得顯著效果。間充質干細胞一方面憑借它強大的免疫炎癥抑制效果減輕腎臟炎癥和損傷,另一方面,它還會促進腎臟組織內各種細胞的再生修復,從而達到良好的組織修復效果。
系統性紅斑狼瘡
紅斑狼瘡是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多見于15至40歲女性。而系統性紅斑狼瘡是其中最常見也是最嚴重的一種亞型。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慢性的、無法治愈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間充質干細胞對多種免疫細胞,如樹突狀細胞、T細胞、巨噬細胞等都能發揮免疫調節效應,其在應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方向也取得了很大進展。早在2014年,南京鼓樓醫院的孫凌云醫生發表論文,揭示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應對難治性系統紅斑狼瘡有效,總有效率高達60%。
這些案例不僅證明了MSCs在抗炎領域的潛力,也為我們提供了更多關于其作用機制的線索。
最后,盡管醫療研究領域在間充質干細胞應用于各種疾病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但仍有許多方面如配方、給藥途徑、劑量和頻率以及適應癥,需要科研人員進一步探究。目前大多數基于間充質干細胞的治療方法研究都集中在評估這些細胞在炎癥性疾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
在對炎癥因子和干細胞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中發現,炎癥在組織再生過程中增強間充質干細胞的免疫調節活性是至關重要的。更好地理解間充質干細胞在調節炎癥和組織再生微環境中起到的“陰陽”平衡能力將有助于開發新的應對策略。
【注】文章內容旨在科普細胞知識,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了解行業前沿發展動態,不構成任何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