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2-06 瀏覽量:0


2022年2月4日,是第二十三個世界抗癌日。世界抗癌日是由國際抗癌聯盟(UICC)于2000年發起的,活動時間定于每年的2月4日,旨在倡導新的方法促進各組織間的合作,加快癌癥研究、預防及治療等領域的進展。它的歷史雖然不長,但是它卻讓無數的癌癥患者重燃了心中的希望,讓更多的人遠離病魔,過上幸??鞓返纳?。
中國癌癥發病率最高的前10位分別是:肺癌、乳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食管癌、宮頸癌、甲狀腺癌、子宮癌、前列腺癌。全球每死亡100個癌癥患者中,中國人占將近24個。平均每天都有6000多人死于癌癥,每分鐘就有將近5人死于癌癥。
中國每年新發病例392.9萬,發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按地域區分:華南最高,西南最低??傮w城市高于農村。城市地區: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高發;農村地區: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腫瘤及宮頸癌高發。

2022年2月,國家癌癥中心 (NCC)發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由于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數據一般滯后,本次報告發布數據為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匯總全國腫瘤登記處2016年登記資料)。2016年中國新發癌癥病例約406.4萬例,新發癌癥死亡病例241.35萬例,每年約281萬的人因為腫瘤去世的,這相當于每一天有12000人被確診出癌癥,有7500人因為腫瘤去世。癌癥也成為國民健康的頭號殺手之一。

目前有很多治療腫瘤的方法和手段,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手術治療是腫瘤治療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也是人類開始改變癌癥無法治療的開始。

但現實情況往往給人當頭一棒,癌癥并非純粹局部性的疾病,也讓癌癥的治療變得異常艱難。有數據顯示,每一立方厘米的腫瘤中,有十億多個癌細胞,哪怕通過手術切除一次性可以切除99%的癌細胞,但還會有數百萬個癌細胞死灰復燃。這也宣告了手術治療無法對所有癌癥進行根治。而放化療會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理傷害,對于大多數晚期癌癥患者化療和放療結合手術的聯合療法,存活率還不到10%。盡管有些患者癥狀得到緩解,臨床檢測結果也顯示腫瘤消失,但多數會在術后的3-5年內發生而轉移和復發。

基于癌癥的種種特性,現主流的手術治療、放療、化療及傳統藥物治療的療效都不盡如人意,隨著21世紀細胞臨床研究的崛起,為癌癥治療打開一個全新的方向。
日前,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和巴西坎皮納斯大學的研究員在Bioactive Materials上共同發表綜述文章。外泌體在細胞間通訊和不同生理與病理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其中就包括癌癥。在腫瘤微環境中,外泌體參與了誘導血管生成、細胞遷移和增殖、炎癥反應、免疫抑制、逃避免疫監視和轉移等過程。通過將多種類型的“貨物”,如蛋白質、脂質、酶、轉錄因子、DNA、mRNAs、miRNAs和lncRNAs運送到基質細胞,外泌體保障了微環境中的細胞通訊,使得受體細胞向癌細胞轉變,并促進了原發性腫瘤的生長。

外泌體在腫瘤微環境中參與的調節事件
大多數外泌體參與的病理學事件,包括癌癥在內,都會涉及到兩個主要過程:外泌體從供體細胞釋放和外泌體被受體細胞攝取。因此,阻止和抑制外泌體的釋放或吸收可能作為抑制腫瘤轉移或惡性進展的手段。
同時,外泌體在癌癥免疫治療方面具有重大潛力,可被用作有效的疫苗對抗癌癥。破譯外泌體的免疫刺激機制對于其作為抗原和癌癥疫苗佐劑的載體至關重要。

外泌體在免疫治療和癌癥疫苗中的潛在應用
此外,有學者將一些化療藥物與外泌體相結合,從而衍生出具有靶向作用的化療藥物,如紫杉醇處理的MSC544衍生的外泌體、外泌體包裹的阿霉素、外泌體負載的維卡費林A等,相應的動物實驗證實這些藥物可以更具針對性的靶向腫瘤,具有更好的腫瘤抑制作用,且副作用更小。
胃癌
全球第五大最常被診斷出的癌癥,也是癌癥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當前治療效果雖取得了進展,但晚期胃癌患者預后非常差。多項研究表明:外泌體可以減輕化療藥物如順鉑的化學耐藥性、更具靶向性的遞送肝細胞蛋白(HGF)siRNA、含三聯基元蛋白3(trim-3)等起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轉移的目的。
胰腺導管腺癌(PDAC)
占所有胰腺惡性腫瘤的90%,是全球癌癥死亡的第四大復發性原因。研究表明,人臍帶MSC-exos有助于mir145-5p的遞送,其通過直接阻斷細胞增殖和減少SMAD-3表達來抑制PDAC的進展。細胞凋亡抑制劑(IAP)促進細胞死亡,但它們在癌癥中表達不斷降低。研究發現外泌體攜帶mRNAIAP和蛋白質有助于維持IAP在癌癥中的表達,從而發揮促進細胞死亡的作用。

來自間充質干細胞的外泌體的主要屬性
外泌體構建載體方式還被廣泛應用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肝細胞癌等領域,在動物實驗中或多或少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效果,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
根據外泌體特性,研究者還致力于研發抗腫瘤疫苗,如樹突狀細胞(DC)衍生的外泌體、癌細胞來源的外泌體等,這些外泌體可以起到激活機體免疫系統,抑制異常細胞的活化等作用。
以上種種可能為未來臨床醫學中的癌癥治療提供更多選擇。

近年來,間充質干細胞衍生的外泌體在各種類型的癌癥和衰老相關疾病的臨床前及臨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且結果具有可重復性。基于外泌體的療法可能代表下一代作為靶向藥物遞送的工具,用于治療缺乏有效藥物治療的各種疾病。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挑戰:外泌體的提取、純化、儲存方法還有待精細化,且其對于宿主本身免疫系統是否存在抑制作用等也有待進一步探討。相信隨著對外泌體更深入的研究,外泌體定將會成為癌癥診斷與治療中的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