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17 瀏覽量:0
- T A
L K -
IMPORTANT GUESTS
名醫專訪
—
近日,大眾網特邀專訪蘇州市立醫院醫學轉化部主任曹展,就現下臨床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腸菌移植相關內容展開了深入的交流。
腸菌移植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腸道菌群在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被稱為另一個器官、第二基因組,或第二大腦。移植進來的健康菌群可以改善患者腸道內的微生態環境,將從而達到治療疾病或改善癥狀的目的。
Mr.
曹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總聯絡人
· 中國健科會腸道微生態與腸菌移植專委會 副秘書長
· 蘇州市營養與健康協會腸道健康專委會常委
· 從事腸道微生態和腸菌移植領域基礎、臨床研究和成果轉化工作
· 主持上海市發改委項目1項,作為核心骨干成員參加國家重點研發專項、國家衛健委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科委工程中心建設和張江科創重點研發等項目,相關成果發表在Adv.Sci,Clin.Transl. Med,EurJEeno-crinol等SCl論文
· 副主編,《臨床腸道微生態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臨床應用效果顯著
多種疾病現新機
腸菌移植作為一種創新的治療手段,正在為難治性慢性病患者帶來曙光。曹展主任指出,該技術目前涵蓋消化道內外多種病癥,在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治療中,傳統抗生素療法復發率高達60%以上,而腸菌移植單次治療治愈率超過90%,呈現出一定的優勢。
腸菌移植對困擾老年人的頑固性便秘也有明確效果,此外,在神經障礙方面,包括孤獨癥、帕金森病,以及代謝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方面,都觀察到一定的療效。它的核心在于重建菌群平衡,提升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修復腸屏障,并通過菌群代謝產物調節免疫與代謝通路。曹展主任表示:“腸菌移植不管是在臨床研究還是在臨床應用中都凸顯出了明確的治療效果。”這表明該技術正在從研究走向臨床,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作用機制明確
孤獨癥成潛力研究熱點
腸菌移植的治療原理是通過移植健康菌群重塑患者失衡的腸道菌群。曹展主任詳細解釋了三大作用機制:重塑失衡的腸道菌群,使有害菌降低,提升有益菌的水平;促進有益菌定植,同時修復腸屏障功能;利用健康菌群穩態產生的代謝物,通過調節免疫等代謝通路,達到治療疾病的目標。
針對自閉癥、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患者,腸菌移植的治療策略具有特殊性。曹展主任表示,雖然這兩個疾病一個是神經發育障礙,一個是神經退行性疾病,但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很多患者都伴隨胃腸功能障礙。
“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平衡,再通過菌-腸-腦軸的作用機制,可以調節帕金森、孤獨癥患者的核心功能。”在臨床治療中,孤獨癥患者的語言、社交障礙有明顯改善;帕金森患者的胃腸功能和相關狀態也能得到調節。
標準化挑戰與未來潛力并存
從實驗室研究到臨床應用,腸菌移植面臨標準化挑戰。曹展主任將這些挑戰概括為四個方面:供體的標準化篩選,需要嚴格按照五步六維度方式進行;生產質控的標準化,要求生產工藝符合P2實驗室精密標準;臨床應用的標準化,醫護人員需經過合格培訓,按照標準流程操作;衛健部門醫政管理方面,需要既包容又嚴格的監管。
盡管面臨挑戰,腸菌移植在多個疾病治療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除消化道疾病外,腸菌移植在腫瘤免疫治療中能夠對PD-1或PD-L1療效增敏達到很好效果。還有一些醫療機構將其用于對抗衰老或減肥等方面。
曹展主任特別強調了腸菌移植在孤獨癥治療方面的潛力:“我們國內的孤獨癥患者已經超過1000萬,基數很大。我們蘇州市立醫院在秦環龍教授的牽頭下,拿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其中最重要的臨床研究就是治療孤獨癥。”
目前,該醫院已入組100例患者,治療進展超過70%。結合之前在上海開展的臨床研究,累計已達1500例,腸菌移植改善孤獨癥患者核心癥狀的有效性基本在75%以上。曹展主任介紹腸菌移植治療孤獨癥主要改善點集中在三個方面: 患兒胃腸功能恢復;語言和情緒方面恢復,能夠主動交流和對視;睡眠得到明顯改善。
腸菌移植作為前沿醫療技術,正不斷拓展難治性疾病的治療邊界。曹展主任強調,推動技術標準化、加強醫療監管與深化臨床研究,是保障其安全、有效發展的關鍵,也為更多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研究深入和標準完善,這項技術將為更多難治性疾病患者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