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1-09 瀏覽量:0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Cancer Biology & Medicine上題為“Weight gain after 35 years of ag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reast cancer risk: findings from a larg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的研究報告,通過研究發現,女性在35歲以后,其患乳腺癌的風險會隨著體重的增加而上升。
研究結果顯示,相比體重穩定的女性,35歲以后體重增加10公斤以上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顯著增加(風險比為1.41)。特別是在絕經前女性中,35歲后體重增加5-9.9公斤和大于10公斤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分別增加了89%和123%,且存在劑量反應效應。
目前的研究結果還表明,體重增加與乳腺癌風險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滯后期。從中年開始進行有效的體重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乳腺癌的風險。這些研究發現也會影響公共健康建議和項目的實施,鼓勵過重和肥胖的年輕女性減肥并維持健康的體重,以預防乳腺癌的發生。
“隱形殺手”需要新的應對手段
PART 01
乳腺癌與宮頸癌并稱女性兩大“隱性殺手”。近年來的一些數據也讓大家更加關注這個問題,根據2020年的全球癌癥負擔數據,中國新發乳腺癌病例約為42萬,位居所有癌癥新發病例的第四位,僅次于肺癌、結直腸癌和胃癌。
從發病年齡來看,我國乳腺癌發病率從20歲以后開始逐漸上升,45~50歲達到高值。雖然目前乳腺癌的手術治愈率在各種癌癥中已經屬于相對較高的。
但是根據日本國家癌癥中心的一項統計,4期乳腺癌患者術后的10年存活率卻僅有16%,這主要是因為大約其中25%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還患有轉移性疾病,這導致他們盡管接受了手術,預后卻很差。
逐年升高的發病率,使得尋找一種有效的應對方法意義重大。傳統方法中,放化療除殺滅腫瘤細胞外,對正常細胞也有損傷。免疫細胞技術能夠靶向腫瘤細胞而不傷及正常組織,并可產生免疫記憶來預防腫瘤復發和轉移,因此使用免疫細胞的臨床應用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后成為腫瘤的第四種應對手段。
免疫細胞,應對乳腺癌的“新希望”
PART 02
知名期刊《 Immunother Cancer》上發表的題為“PD-L1 expression is a predictive biomarker for CIK cell-based immunotherapy in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的研究結果,看到了新免疫細胞療法在乳腺癌方向的新希望。
研究報告通過隨機數表法,共納入31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是否接受CIK細胞治療,將310例受試者分為兩組,其中CIK組為150例受試者,對照組為160例受試者。
研究結果顯示,乳腺癌組織中表達高水平PD-L1的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者接受免疫細胞治療的療效更好。在CIK組,PD-L1陽性患者預后較好,即PD-L1陽性患者傾向于從CIK治療中獲益更大。PD-L1陽性隊列患者的5年OS率為95.2%,5年RFS率為87.6%。而在對照組中,PD-L1陽性患者預后較差,這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即PD-L1與不良預后相關。
未來展望
PART 03
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發布的文章——《Immune recognition of somatic mutations leading to complete durable regression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分享了一個腫瘤患者在接受免疫細胞應用后被治愈的例子。
這位患者決定采取免疫細胞療法時,她的病情已進入晚期。當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 Steven Rosenberg 教授團隊從她的體內分離出了針對腫瘤細胞的特異性 T 細胞,由于患者身體中這些細胞的數量太少,作用有限,所以他們決定通過體外培養后大量擴增,再應用于,這些被激活的 T 細胞最終成為了她體內的癌細胞們的克星。
該患者體內各處的腫瘤體積縮小
在22個月后,該患者體內各處的腫瘤體積就大幅縮小,在結束治療的14個月后,復查也顯示,該名患者原發部位的腫瘤消失了。
現階段越來越多臨床研究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免疫細胞在應對腫瘤方向的潛力,不過目前其有效性仍需要更多的臨床研究及實驗進行驗證。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全球更多臨床研究的開展,我們相信免疫細胞在乳腺癌方向的臨床研究將取得更多突破!
【注】文章內容旨在科普細胞知識,進行學術交流分享,了解行業前沿發展動態,不構成任何應用建議。